(《答钦夫仁疑问四十七》癸巳) 这就是前引吕祖谦与朱子书所说的《太极说》俟有高安便,当属子澄收其板之事。
上起帝王,下穷匹庶,近则朝廷之士,远则山林之客,谅其于功也,名也,莫不汲汲焉,孜孜焉。同时,由于经典世界与生活世界处于互动状态之中,因此,它本身是一个活动或有生命力的世界。

但是,不一定不同的读者之间产生思想的直接交流,才能形成共有的思想群体。杨度解释说: 中国云者,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。波普的标杆由人直接掌握,发展第三世界其实是发展能够制造合乎标准的有效手段,这种手段最终得体现在对第一世界的有效变革中来。矿藏处于沉默的状态,可以有两层意思,一是知道某种矿物的价值,但不知道到哪里找。孔子布衣,传十余世,学者宗之。
即此以言,则中华之名词,不仅非一地域之名,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,乃为一文化之族名。这些案例依然在等待或者会吸引更精深的诠释。孔子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。
至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历史形象,在林语堂笔下,简直令人眼花缭乱: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,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,一个百姓的朋友,一个大文豪,大书法家,创新的画家,造酒试验家,一个工程师,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,一个瑜珈修行者,佛教徒,巨儒政治家,一个皇帝的秘书,酒仙,厚道的法官,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,一个月夜徘徊者,一个诗人。那么,孔子为什么要托古改制呢?康有为认为孔子以布衣改制,事大骇人,故不如与之先王,既不惊人,自可避祸。几百年来,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,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。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丰富多彩,何尝只是教人存天理,灭人欲呢?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,则以学文,提倡君子不器,意即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,鼓励人们搞些下棋、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,甚至还赞赏这样的生活态度:暮春三月,穿着春装,集合几位友人去郊外休闲,在河中游游泳,在高台上吹吹风,然后一路吟唱着诗歌归来。
应该说,孔子这种被僵化的形象对于后世起到了非常不好的影响。直到现在,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,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。

而孔子之后,无孔子也。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 几百年来,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,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号召青年:以彻底之觉悟,猛勇之决心,塞绝与新社会、新国家、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。吴虞痛骂孔子为盗丘,说盗跖之为害在一时,盗丘之遗祸及万世。
孟子认为行一不义,杀一不辜,而得天下,孔子皆不为也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。援此而论,司马迁就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(至圣)了。康有为曾说:中国之国魂者何?曰孔子之教而已。魁奈本人认为希腊哲学不如中国,一部《论语》即可以打倒希腊七贤。
《春秋》一书具有大一统的观点,追求六合同风,九州共贯,包含了国家政治版图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统一。孔子父母祷尼丘山,感黑龙之精,以生仲尼。

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,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。后来,袁世凯窃国、登上民国总统之位,定孔教为国教,提倡尊孔读经。
孔子跪在天兄基督前哀求不已,上帝始命停止鞭打,永不准他下凡。晚清康有为搞戊戌变法,他需要发掘古代思想资源作为变法的理论支撑。这就是说孔子是宇宙间的太阳,没有他的降临,人类至今只能在黑暗中摸索。他尤其赞美孔子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的格言,以为西方民族,无论如何格言,如何教理,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。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,而在孟子看来,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,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。孔子给他一条手杖,令闭目乘之归。
《列子·汤问》编造了一个故事:孔子东游,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早晨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哪个离我们近?双方从形状、温度出发各执一词,究竟谁对谁错,‘孔子不能决也,两小儿笑曰:‘孰为汝多知也?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,两千多年后天文学家经过精密的计算后才能得出答案。杰出人物的历史形象变化多端 在漫长的历史中,似乎还没有一个人能像孔子那样不停地受到崇拜、敬仰、追捧,也不停地受到菲薄、扭曲、利用乃至抨击。
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实际上《庄子》一书中还有许多矮化孔子的故事。3、孔子作为奉天承运的素王,编撰《春秋》《孝经》,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,带领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,这时天空白雾摩地,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,长三尺,上有刻文,孔子跪受而读之,曰:宝文出,刘季握,卯金刀,在轸北,字禾子,天下服。
在漫长的历史中,似乎还没有一个人能像孔子那样不停地受到崇拜、敬仰、追捧,也不停地受到菲薄、扭曲、利用乃至抨击。中国道家哲学创始人老子的历史形象也有六七种之多:国家图书馆馆长,羽化而仙的神仙,教化印度的佛尊,道教的教主,帝王之师,向西方传播数理科学的鼻祖。
清代大学者戴震对于理学家的观点严加抨击:其所谓理者,同于酷吏之所谓法。换言之,素王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无冕之王。这些批判在当时看来不无道理,但情绪化、夸张化的言论色彩,不免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。中国一切文明,皆与孔教相系相因。
……诸不在六艺之科,孔子之术者,皆绝其道,勿使并进。然而理学家舍此不论,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。
意思是说:孔子作为一个老百姓想要改革国家政治制度,简直耸人听闻,不如假托古代帝王尧、舜的名义来进行,既不使人吃惊,自己也可以避祸。一百多年后,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,指出:自有生民以来,未有孔子也。
《庄子·德充符》塑造了一个肢体残缺名叫叔山无趾的人物,向孔子求教并进而论道,最后使得孔子甘拜下风,自惭形秽。酷吏以法杀人,后儒以理杀人。
后来齐国军队兵临城下,但无功而返。清代统治者封给他一个称号:大成至圣文宣王,大概是二千多年中读书人的最高头衔。2、孔子生有异相殊表:孔子长十尺,海口,尼首,方面,月角日准,河目龙颡,斗唇昌颜,手垂过膝,耳垂珠庭,眉十二采,目六十四理,立如凤峙,坐如蹲龙。这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。
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: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?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?子贡回答道: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,所以他又多才多艺。太平军所到之处,焚烧孔庙,捣毁孔子像。
或策反孔子的学生:与其追随避人之士(指孔子),不如跟随避世之士(指隐士)。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。
这样看来,孔子到了汉代,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:他的著作《春秋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,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。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。 |